English

话剧翻拍风“劲吹”

2000-01-02 来源:生活时报 记者陈静 实习记者柏丽璐 我有话说

即将迈进新千年的首都剧坛异常活跃。首都大、小剧场隔岸打起了擂台。大剧场人艺新版《茶馆》演出50余场,创下了400万人艺票房新纪录;人艺小剧场孟京辉执导的《盗版浮士德》演出20多天以来场场爆满。与此同时,在青艺小剧场上演的《第十二夜》,童话般的色彩为新年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;史可自导自演的现代百老汇戏剧《娜当那的灵光》也有不错的卖点;而预计在29日,由刘烈雄导演执导,以英国文豪拜伦长诗改编的戏剧《唐璜》在中国的首次隆重公演,将把京城的话剧演出推向高潮。年末,话剧的异军突起虽然让人有些始料不及,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上演的话剧多是改编、翻拍的经典名作?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?记者对导演、专家进行了采访。

范大灿(北大西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:近几年国内外最先在影视界掀起了翻拍老作品和经典名作之风。今年冬天,北京的话剧界兴起翻拍外国经典的热潮,还出现了“盗版”现象。这首先证明了一点,即经典之作顽强的生命力。对于经典的世界名剧,国外戏剧界是百改不烦,百演不厌的。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。一部优秀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里欣赏都是好的作品,莎士比亚的戏剧如此,中国的四大名著也是如此,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与历史的磨砺。把当代人的一些思考或想法渗透其中,对原作加以改编,也就成了“盗版”。

另一方面,戏剧创作领域缺乏力作和话剧制作,拍演人员所要承担的商业风险决定了对老作品的选择,对新作的疏远。这反映出创作群体演绎群体的一种浮躁心态和功利心理。究竟是要票房收入还是要艺追求,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
刘烈雄(中戏导演博士生):北京作为中国首都,文化底蕴十分浓重深厚。群众的文化层次、欣赏品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,大家都想通过名著来显示、提高自己的品味。而话剧一直被人们看作是精英文化的载体,经典名著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,从市场方面来看,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关注。因而改编名著获得成功的机率也较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